建築以當地區的氣象資料進行氣候模擬來因應其配置,阻擋東北季風、南面開口除迎接南風對流並連續學童的活動學習環境。其次,校園配置延續第一期規劃,朝向圖書館的方向為主要入口。校舍為高腳屋的形式,對基地現有文化遺址影響降至最低,同時達到尊重地貌延續生態的永續精神,同時可通風換氣調節室內溫度。因應當地準溫帶氣候的環境,加強屋頂隔熱及保溫性能並使用雙層玻璃,於山區溫差變化的特性,為教室內提供較舒適溫度。開置側高窗在夏天可以供通風,冬天關上則保暖,減少空調的使用以達節能。北向的採光天窗配合高明度的室內材料,將光線均勻的漫射帶入室內,減少照明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