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圖書館的建築類型是什麼?從現在看未來答案「只要不要像圖書館就好了」。他將是一個複合型的學習中心,可以喝咖啡、聽音樂,可以躺、可以臥,可以不用說「噓」的小聲說話,可以坐在露台上看風景,可以聞到鳥語花香,甚至還可以泡溫泉。誰說圖書館不可以這麼做?不可以像這樣?
本案座落於風景優美的北投公園內,其案緣起自原社區圖書館結構體因海砂屋問題而需拆除重建。基地東北面有溫泉博物館,北面臨出產北投石的北投溪,西北面是凱達格蘭文物館,主入口面向南面的光明路,入口前方有一座日據時代供水系統解壓閥所變裝而成的噴泉,為本案增添了環境的豐富感。而本案最有趣的挑戰則是:如何把東面緊貼著建築物的一排大榕樹,由設計的限制變成建築空間的主角,我們設置一樘高大的木玻璃帷幕,後方是貫穿三個樓層的挑空,所以每層樓都可以看到這幾株姿態萬千的原住戶,而她們也給這個東向的大開口提供了很好的遮陽。
達成綠建築標章之要求,是業主在建築計劃階段就設定的目標,綠建築標章分成九項,好像學游泳的分解動作,事實上每個標章的內容,其實是沒有明確界線的。游泳游得好的人,每個動作之間會有很好的連續感和協調性,優雅又省力─這是我們面對綠建築標章的要求時希望達到的。像傾斜至地面的屋頂,既可以將地面生態延伸上來,又方便收集雨水,亦形成了有趣的室內空間。又例如木材的使用,既可融入北投的自然景觀,也可和溫泉博物館的外牆相呼應,還可以幫忙固化大氣中過剩的CO2。
這些大大小小的設計考量,還是要以使用者的需求、感受作為觸媒加以整合,所以從設計、規劃施工圖、定規範、編預算至施工,過程是十分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