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台糖循環園區以循環建築概念從頭設計起,整合了建築物的分層生命週期概念、建築資訊模型與模組化設計,以增加建材的循環運用。透過業主、建築師、建商還有更多夥伴的通力合作,促成這座循環聚落。
運輸∥相較過去購買及擁有運具的作法,人們現在有多種交通運具服務可選擇。其中公共自行車系統讓大眾交通運具的使用更為廣泛。台灣公共自行車網絡的成功立足於耐用設計,以及零組件供應商的高度整合,特別是維修服務確保了運作順利和提高自行車的使用率。
農食∥台灣從每年5百萬噸的農業副產物中挖掘高價值再利用的機會。以咖啡渣為例,可做為種菇的替代介質;布料和鞋墊的除臭機能性添加物;以及萃取出的咖啡油可作為洗髮精的原料。
紡織∥台灣擅長將寶特瓶和布料轉換成紡織業的再生物料。台灣每年將10萬噸的寶特瓶再製成PET塑料,跟使用原生物料相比,大幅減少能源使用和碳排。使用再生物料的技術不僅讓台灣免去進口大量化石基材料,並提供全球市場超過70%機能性布料。
電子產品∥台灣電子供應鏈從使用回收材料到提升製程效率等方面,鼓勵國際品牌實踐循環產品概念。在台灣,半導體公司和供應商合作,讓使用後化學品及水可以純化再用,並讓以模組化設計的機器進入到再製造程序。使用後的電子產品透過具品質保證與可溯源的整新服務,能再被使用。最後,透過電鍍技術能將貴金屬提煉出來作為新產品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