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由初始至實踐的過程中必須伴隨著整合其他工程領域專業的in-put去充實、修正,朝著設計目標邁進;但建築若要真正作到永續發展,我們在過程中或許要深入探究生命週期中人與自然互動的因素與連動關係。
在資訊工具導入建築產業後,例如BIM或GIS等資訊與數據的整合平台,雖然讓建築設計過程中能納入像公共衛生、環境生態、經濟脈絡、產業趨勢等相關議題,但跨界合作(環保、人文…等)除了不同領域間的交流外,應該能從先期目標的確立、概念發想甚至工程的過程中扮演引導及驗證的作用;過去曾於研究所針對紐約市東哈林居民的健康狀況作設計提案,經過與社會局、衛生單位及地產開發商合作,透過資料的蒐集後經過將數據予以可視化,透過地理及建築資訊的套疊,提出分析與假設,針對某些社區居民患有氣喘的比例的議題導出的結論是: 建築量體配置、開窗型式與基地高程導致該區域都市環境通風不良,研究團隊便對設計提案初期對自然通風作為改善手段的假設(套路)作全盤的修正。 因此,我個人覺得跨領域在建築的不同階段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蓄積處理與分析資訊的核心能力,使建築決策推導的過程能更透明、開放,永續建築才能真正由概念向實踐進一步前進。